今天是:  

始兴发现光绪年间围楼建筑合约

合约里的古围楼

合约再现围楼建造细节

日前,始兴县村史编修工作人员在澄江镇铁寨村,发现了一份订立于清朝光绪二十五年(公元1899年)的古围楼建筑合约,当地文博专家称,这是始兴迄今为止发现的首份古围楼建筑合约。

村史编修“挖”出百年合约

为使大量遗落民间的宝贵历史与文化遗产不致湮灭,始兴于2013年9月在全省率先开展村史编修工作,预计2016年前为辖区内127个村落“著书立说”,铁寨村是其中之一。

昨日,记者与该县史志办工作人员一起驱车前往澄江镇铁寨村,一睹这份珍贵合约的“庐山真面目”。

铁寨村位于澄江镇南面6公里,因地处高山盆地之中,出入只有三个要口,以此为寨,牢固如铁,谁也无法进入,故名“铁寨”。解放战争时期,曾是游击队的根据地。

到了铁寨村委会,远远地就看到了一座围楼伫立在村落当中。在村委会干部的帮助下,我们找到了保存百年围楼合约的人——77岁老人邓华宣,他头发胡子花白,身体却硬朗,刚从地里干完农活回来。

得知我们的来意,邓华宣从里屋拿出合约,搬出椅子与我们一同在院子里坐下,聊起了关于合约的如烟往事。邓华宣告诉我们,合约是他叫“阿公”的人留下的,“阿公”为当地俗称,即曾祖父。当时县史志办人员到村里编修村史,邓华宣才将合约拿出来展示,让这份具有珍贵历史文献价值的百年合约重见天日。

合约再现围楼建造细节

我们看到,这份合约写在一张红色纸上,密密麻麻的用毛笔写着20几行的小楷,字迹工整,清晰可辨。因全文没有标点,且夹杂着一些生僻字和异体字,饶是史志办工作人员,解读起来也还有些困难。

合约的开头写着“万世永赖”,另起一行写着“立请泥水帖人:铁寨邓世熙、世伦、纯茂等今因起造老围一所,共计壹拾六丁,特来请到湖广陈隆超司务承起造泥水。”即标明了合约的甲方和乙方。邓华宣介绍说,自祖辈起当地的木工、泥工师傅大多从江西、湖南那边请来,因为他们吃苦耐劳、技术高超。

 “其围大墙周围沉水脚实土贰尺余厚,平地出土贰尺厚,各层收水至顶壹尺厚,围中款式遵照木匠天图起造……”详细规定了围楼建造的尺寸、样式、材料、工艺等,其后合约写着“当日二家三面言定工资食用花银贰百廿陆两正,造成之日工满钱完,二家心愿两无异言。”则说明当时建造围楼的施工费用为白银226两,围楼竣工后付清施工费用。合约的后面写有“立笔人邓世熙”字样,邓华宣说,“邓世熙”就是他“阿公”,是当地有名的讼师,专门为人写状子,手中的笔杆子很是了得。

围楼处境堪忧亟待保护

讲完合约的故事,邓华宣带我们来到了这座建于光绪二十五年的围楼。围楼面积约为600多平方米,共有4层,第一、二层是乱石墙体,第三、四层是青砖到顶。墙角已坍塌了一部分,上面长着杂草,但在细节上仍能看出当年建筑工艺的精美。围楼里面建有一些低矮的泥房,堆放着一些杂物,邓华宣介绍说,泥房是后来集体建的,用来圈牛。

邓华宣说:“我大娘当初也去了挑石头建围楼,围楼建好后,很多人住进来,很是热闹,后来国民党军队为了围剿游击队一把火将围楼给烧了。”

站在围楼前面,老人表情沉重。这座当年可以庇护全村人生命安全的围楼,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,我们也只能通过老人手中的那份红色合约,去重现建造围楼的那段历史,想象当年围屋主人和能工巧匠的骄傲与荣耀。

认养修缮围楼正逐步推进

始兴被誉为“中国围楼文化之乡”,“有村必有围,无围不成村”,每个村庄通常都有一座或多座围楼。

30多年来一直醉心于始兴客家围楼、客家文化研究的廖晋雄告诉记者,始兴全县曾有400多座围楼,目前仅剩200多座,经过几十年来的调查研究,都没有发现过一份有关围楼的合同。 “围楼怎么建起来的,如工钱、人工,全部都是民间流传的,俗话说‘口说无凭’。”廖晋雄非常兴奋,“这份围楼合同填补了过去始兴民间是如何建围楼的空缺,从立约的规矩,到分工、材料、工钱都很详细,为始兴围楼建筑历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。”

据了解,为更好地保护、利用、开发其中有价值的围楼,始兴正逐步推进围楼认养和维修工作。从去年开始,该县每年拨款100万元,按照每座围楼的补助上限为10万元的方式,以奖代补,对实施围楼维修工作的认养人进行一次性补助,并支持认养人在围楼内开办小型博物馆、专题陈列馆、餐饮住宿,做好围楼的保护、利用与开发工作。

截至目前,该县的乐胜桃源围楼已被认养并且正在修缮,三栋屋围楼、燕翼围三座正在编制维修方案,罗坝镇被认养的廖屋围楼,经过精心的修缮,正以崭新的面貌迎接着众多游客。

附件下载:

关闭窗口 打印本页

智能互动 手机版
微信
始兴发布
图片2 图片1